做有组织的科研,焕发青年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04-18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科研技术中心(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胜麒博士、曹煜博士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中科院二区TOP,IF=7.571)发表题为“Membrane-disruptive homo-polymethacrylate with both hydrophobicity and pH-sensitive protonation for selective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论文并受邀作为封面文章。这是继付应龙博士团队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中科院一区TOP,IF=9.221)、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IF=5.895)分别发表的2篇分析化学方向的高水平论文之后科研技术中心发表的又一篇高级别学术著作。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三月份陈胜麒博士团队在药剂学顶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中科院一区,IF=11.46)发表的“Smart anti-vascular nanoagent induces positive feedback loop for self-augmented tumor accumulation”为我校药剂学方向第一篇研究论文。

2022年6月份以来,科研技术中心(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博士团队厚积薄发,先后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吴欢博士在中药分析领域的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中科院一区,IF=14.026)、王萌博士在中药药理方向的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中科院一区,IF=7.419)、杨沫博士在中药复方药理学方向的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中科院一区,IF=5.195)先后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同时吴家文博士在中药生药学方向、周安博士在中药分析方向的研究论文也先后被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科院一区,IF=7.425)、Phytomedicine(中科院一区,IF=6.656)接受发表。这些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标志了科研技术中心(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博士人才团队,特别是青年博士已融入了我校的科研主导方向,并逐渐成长和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科研技术中心(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直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2017年以来,根据学校建设发展要求,中心开始针对性地招聘和培养了十余名博士,这些博士多数缺乏中医药的专业背景。针对这种情况,中心积极与学校的基础与临床知名专家团队联系,牵线搭桥,引导青年博士加入相关团队,并融入我校的中医药研究领域。经过这些年的培养和努力,近年来青年博士人才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六项,参与获得了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在中药药剂、中药药理和中药分析方向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对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了中心青年博士群体的力量。(王坤/文图 李庆林/审核)